|
我国农机“中低端”产能过剩 农机发展必须走出去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院长、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学会继任主席、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日前接受采访时指出我国农机“中低端”产能过剩,农机发展必须走出去。
目前,中国农机中低端产能过剩,只有开辟发展中国家新市场,才能拉动资源发展,否则只能被‘消灭’。
中国已成为世界农机使用第一大国、农机装备制造第二大国,但却一直不是制造强国,农业装备整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有近30年的差距。
首先体现在产品的品种数量上。发达国家农业装备品种超过65大类7000多种,而中国只有14大类3500余种,且主要集中在田间作业方面。
此外,在产品的先进性上,亦有很大差距。以联合收割机为例,在世界发达国家,其平均无故障时间为70~100小时,在中国只有30~40小时。
而更大差距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上。几十年来,中国农机工业基本上走的是技术引进、跟踪模仿的路子,缺少原创和核心技术,重要产品和工艺技术几乎全部依靠引进,涉及国计民生的粮、棉、油等重要商品的生产技术装备保障能力严重不足。
中低端产生过剩,高端产能不足,伴随着市场竞争的国际化,农业装备技术创新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在此情况下,走出去,扩大发展空间,抢占国际市场,是振兴国家农机工业的必由之路,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已是中国农机企业没有退路的选择。“国内市场留给我们的时间和空间所剩无几,如果不走出去,相当于就地被消灭,而进入国际市场,可以释放多余产能,拉动经济发展。”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是农机走出去的目标市场,而这对于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也可以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近些年来,中国已经和非洲等国家有着一定的农机贸易合作。单纯卖机器,却没有后续服务网点,这样既不可持续,而且负面影响很大。要想农机真正走出去,要有长远观念,必须加快建设贸易示范点,搞好备件和服务提供。
必须扎根于当地的农业产业链,推进成套工程走出去,即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与生物质能利用“四位一体”,实现种植机械化、养殖福利化、食品有机化、剩余物资源化“四化同步”,制造、销售、维修、培训与服务全产业链走出去,推动海外产业的持续健康良性发展。
为了促进农机更好地走出去,加大国际化平台建设力度、建立开放式的国际化研发中心、加强人才互访和培训力度、深入推进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政府间科技合作也是不可或缺的。(来源:中国科学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