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志:农机工业40年成就、挑战及启示
12月6日,在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主办的“2018年全国农机工业工作会议暨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五届七次理事会会议”上,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会长陈志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机工业发展取得的成就、面临的挑战以及发展启示,并对未来的发展做了展望。
40年来,我国农机工业立足国情,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农村经济、服务“三农”为宗旨,在经济转型和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技术升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如今,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农机制造和使用大国,国产农机装备国内市场供给率达到90%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0%,农机出口贸易额超过100亿美元,农机工业已成为我国装备制造领域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影响农民种植意愿的重要因素。
回顾农机工业改革开放40年,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
第一阶段:探索转制,初步建立产品体系
1979—1995年是探索转制阶段,初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农机产品体系。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计划经济时的农机与小规模经营的矛盾凸显,农机工业产值连续下滑,“包产到户农机无路”是当时农机企业的感受。
为适应新形势,我国农机工业率先实行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允许农民自主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允许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进入农机领域。与此同时,满足农村经营体制变化后市场需求的各种中小型农业机械产销量快速增长。
第二阶段:市场主导,产品丰硕
陈志指出,1996—2003年是市场主导、自主产品成果丰硕的阶段。这一时期,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农村劳动力出现季节性短缺,对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呼声日益高涨,在市场需求的强劲拉动下,农机装备技术进步显著,自主研发的各种新产品不断投放市场,其中农用运输车和新疆-2型自走式谷物联合收割机是两大突出亮点。
解决农民出行和农村运输需求的农用运输车,是一个完全靠市场拉动,靠中国的农机企业自主创造、自我积累、滚动发展起来的产业,以其与市场需求高度贴合而深受农民欢迎,曾创造8年年均增长率51.4%的“神话”,甚至一度总产量超过汽车的总产量,为改变我国农村交通运输面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996年4月,五征、飞彩、巨力等11个品牌的农用运输车两进中南海,受到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和肯定。
新疆-2型自走式谷物联合收割机研发成功及投产后,迅速掀起了我国自走式谷物联合收割机的发展高潮,促进了小麦机收水平大幅度提升,也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小麦收获跨区作业南征北战的模式。
第三阶段:双轮驱动,高速发展
2004—2013年,是我国农机工业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的快速发展阶段,被誉为农机工业发展的“黄金10年”。
2004年,国家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出台并实施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2017年,中央财政累计发放补贴额达到2140亿元。2010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对农机工业的重视和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在一系列政策和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双重因素拉动下,农机工业产业规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产品质量水平、合资合作以及进出口贸易等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一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这一时期是我国农机工业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10年间,农机工业各项主要指标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我国一举成为世界第一农机制造大国。2014年,规模及以上农机企业达到2200余家,主营业务收入3952.3亿元,与2004年相比翻两番,年均两位数增长。2014年,规模以上企业利润达到228亿元,年均增长速度25%。
二是产品日渐丰富,农机产品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种类不断完善。大型动力换挡拖拉机、大型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大型免耕播种机等一大批科技含量高的农机产品研发成功、投放市场,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已经能够生产农、林、牧、渔、农用运输、农产品加工等7个门类所需的65大类、350个中类、1500个小类的4000多种农机产品,形成了与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的大中小机型和高中低档兼具的农机产品体系,满足90%的国内农机市场需求。
三是龙头企业作用凸显。山东、江苏、河南、浙江、河北等省凭借产业政策、区位和资源等优势,迅速崛起一批规模不等的农机企业,成为农机企业较为集中,产业规模和产能较大的农机制造大省和产业集聚区,并形成了一批大型综合企业集团,成为引领带动农机工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和中坚力量。
四是产学研体系初建。我国农机行业构建起以生产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参加的产学研联合研发创新体系,为企业产品研发和持续改进提供了保障,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
五是制造水平显著提高。我国骨干农机企业装备和制造工艺水平明显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获得质的飞跃,与国内其他行业的差距大大缩短。
六是国际化程度加快。“引进来”和“走出去”成效显著,国际农机制造巨头及产品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我国优秀骨干企业也以收购、引进等方式获取新技术和优秀人才等资源,参与国际市场竞争。2014年,我国农机行业实现出口贸易额105.66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第四阶段:进入常态,再续新篇
2014年以来,随着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我国农机工业开始进入中低速增长、相对稳定发展的新常态。在新的形势下,我们需要直面挑战,再续新篇。
目前,我国农机工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大而不强,产业集中度低,产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同质化中低端产品产能严重过剩与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依然薄弱;先进技术装备和制造技术应用还不广泛,部分关键核心零部件仍然依赖进口;整机质量和可靠性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某些高端产品与先进水平的差距继续拉大的趋势依然存在。
纵观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机工业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特别是体制转换期的转型及21世纪的蓬勃发展,既是我国机械工业百年发展历程的缩影,更是与我国农业发展相辅相成。
这40年来,中国农机工业的发展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一是立足国情、适应农艺研发的产品才能真正满足市场需求;二是骨干龙头企业对行业的引领作用非常强大;三是提升制造工艺装备水平、提升产品品质,才能最终赢得市场;四是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才能真正长本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