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十年运行发展总结
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十年运行发展总结
(2009-2019)
一、联盟发展现状
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07年6月10日由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牵头,15家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组建,是科技部等部委推动组建的首批四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之一。现有成员单位42家,骨干企业位居行业前列和专精特配套企业各具优势,规模及收入占行业40%左右,大学具有农业装备理论和基础研究优势,科研院所具备地域特色。联盟以突破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瓶颈,培育重大产品创制的产业集群主体为目标,着力整合行业的优势科技资源、先进制造能力和产业创新人才,构建产业技术创新链和产学研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引导产业发展,推动技术创新,支撑农机化和农机装备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联盟已成为推动行业产学研结合的核心及平台,成为了行业战略策源地、技术发源地、产品辐射源,是行业重大技术创新组织实施主体。组建以来,已组织突破并为行业提供了近1000多种重大农业装备技术,以及2000多项的农业装备数字化设计、信息化及智能化关键共性技术,引领产业技术进步,促推产业转型升级。 联盟发展也得到了政府部门及社会广泛认可。2011年获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组织管理优秀组织奖”;2012年在科技部组织的绩效评估中被评估A级;2015年被评为中关村首批示范型社会组织;2019年5月获首届创新中国“创新服务平台”奖;在中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同发展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联络组)组织的联盟活跃度评价连续七年排名前列。
二、创新活动
近十年来,联盟围绕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国制造2025》、《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十二五”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等,结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质增效对高端技术和市场重大产品的紧迫需求,立足“智能、高效、环保”,按照“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主导装备产品智能化,薄弱环节机械化”的发展思路,进行智能装备、精益制造、精细作业的横向产业链与基础研究、关键攻关、装备研制与示范应用的纵向创新链相结合的一体化科技创新设计,系统部署和推动实施了一批国家科技计划重大重点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现代多功能农机装备制造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突破无级变速传动系CVT、CAN BUS总线、大喂入量脱粒分离、作业流程控制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制400马力级重型拖拉机及配套多功能田间作业装备、10kg/s通用型谷物联合收割机、智能采棉机、番茄与甘蔗收获机、丘陵山地农业机械等装备。“智能化农机技术与装备”重点突破智能栽插和采收、植物生长过程和环境信息实施监测、水肥药精量施用等技术与装置,开发大型复式种肥水药变量施用控制、智能化种子精细加工、全自动嫁接育苗、瓜蔬智能化生产与植物工厂等重大装备与设施。“现代节能高效设施园艺装备研究”创制园艺、畜禽、水产养殖的设施结构、设施节能、环境控制、生长监测、精细生产等关键设备与成套设施。“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突破大宗特色瓜果、蔬菜以及棉花、禽蛋等优势农产品节能降耗储藏、减损营养保质处理等关键与成套装备;开展农村重要农资物流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创制农资配送、溯源、仓储、回收等技术及装备,支撑保障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产品安全供给。创制制种、耕整地、播种栽植、高效植保、节水灌排、低损收获、农资生产等一批生产急需的农机装备,构建农作物品种、种植制度和装备技术融合的“品种支撑、模式配套、装备实用”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推进精耕细作与物质装备相辅相成。
三、创新成效 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质增效对高端技术和市场重大产品的紧迫需求,实施智能装备、精益制造、精细作业的横向产业链与基础研究、关键攻关、装备研制与示范应用的纵向创新链相结合的一体化科技创新,着力突破了农业装备信息感知、决策智控、智能化设计、试验检测、智能作业管理等近1000项应用基础和关键共性技术,以及智能农业动力机械、高效精准环保多功能农田作业装备、高效智能收获装备、设施智能化精细生产装备、农产品产后加工装备等500多种重大装备技术,加速了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步伐,有力支撑了农机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我国成为了世界农机制造和使用大国。 一是动植物生长信息获取及调控研究紧跟国际前沿。作物叶片、个体、群体三个尺度养分、生理生态信息检测技术,土壤水分、盐分和养分检测技术,以及基于农作物生产过程监测的水、肥、药精量控制施用技术,奠定农机作业与先进农艺技术协调融合理论基础;植物生长智能化管理协同控制和实时监控系统,实现了基于实测信息和满足植物生长需求的物联网肥、水、药精准管理和设施协同调控,节水、节肥、节约成效显著。畜禽动物体温、生长量、采食、活动、发情、疫病等生理生态监测,以及数字化表征和分类辨析、生长调控等技术,形成了猪、鸡、水产、奶牛精细饲养技术体系,推进养殖智能化发展。
二是农业装备感知与控制技术推进装备智能化升级。作业对象信息感知与跟踪技术、环境信息实时监测、工况及作业质量智能测控、远程运维管理、基于北斗系统的农机高精度导航及定位等核心技术突破,初步构建了自主的农业智能化装备技术体系和“互联网+农业装备”云服务平台架构,形成了新型高效拖拉机、变量施肥播种机械、精量植保机械、高效能收获机械等重点农业装备智能化系统,并实现了推广应用。三大粮食作物、瓜茄类蔬菜从种子、种植生长过程、保质采收、产后加工的生产装备智能技术及体系初步构建形成,推进由传统粗放生产方式向高品质规模化制种、高质量秧苗规模化生产、精量播种与精细管理、高效低损收获、保值增值分选等精细生产方式转变。
三是重大农业装备核心技术自主化提升产业竞争力。发动机电控高压喷射、动力智能化控制等关键技术推进国四排放标准农用发动机研发。大型拖拉机的动力换档、无级变速、电液控制等关键技术突破,推进200马力级拖拉机全面国产化,实现进口替代;推进400马力级拖拉机技术逐步成熟;并向丘陵山地、园艺、水田等专用拖拉机辐射扩散。采棉机的采棉头自主化研发并逐步实现产业应用,解决了采棉机“卡脖子”的问题,推进国产采棉机产业化发展;高含水率玉米籽粒低损收获技术突破将有望实现国际领先;甘蔗高效切段收获技术已在企业实现转化;联合收割机智能控制系统在10kg/s及以上喂入量谷物联合收割机、大型青饲收获机、大型采棉机等实现应用,技术水平与国际平齐,并拓展应用到薯类、杂粮、油料、饲草等收获装备,推进技术升级换代。精量植保机械、变量施肥播种机研发支撑化肥农药减施;秸秆打捆机、农产品产后处理装备、丘陵山地农业机械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先进适用农机产品有力地支撑了大宗农作物生产全面机械化和设施园艺业、养殖业、林果业、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关键环节的机械化,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发展。 四、服务产业 联盟围绕“引领创新、支撑创新、主导创新、服务创新”四个层面,不断强化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产学研合作,着力整合产学研优势创新资源,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平台,推动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及培育创新人才,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塑造产业发展及国际竞争新优势,保障产业发展安全及国家粮食安全。 一是组织开展产业政策和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引领产业发展及技术竞争方向。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及技术发展趋势,联盟不断汇聚农业装备产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应用等政、产、学、研、用等多层次的技术需求,凝聚形成了一支长期致力于产业发展及技术竞争战略研究的研究团队。组织开展了农业装备产业技术、重大产品、创新体系建设、产业国际竞争战略等研究,提出了十二五、十三五农业装备技术及产业发展方向以及“中国制造2025”农业装备发展方向及路线图,为行业明确了实现农业装备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及赢得国际竞争的突破口,为行业企业发展先进适用产品指明了方向。 二是推进项目、人才、基地统筹发展,构建完善产业技术创新链。统筹推进项目、人才、基地,汇聚了全行业200余家优势单位的3000余名研发人员,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着力在收获技术与装备、多功能作业装备、定位变量农机装备、农业动力、数字化设计等农业装备主要技术领域培育形成了一批创新团队,成为产业全面创新发展的坚实基础。同时,从行业创新体系及基础出发,提出了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布局,明确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价值链的方向和思路,有力地支撑了骨干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有效缩短了农业装备新技术产品研发应用周期由3~5年至2~3年;并通过由联盟、中国农机院与30多所省级农机科研院所、40多所高校等形成的协同创新与服务网络,推动先进技术和产品辐射带动占行业企业总数近3/4的中小企业,助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转变。
三是构建形成了多元、开放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推动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之间,与山东、黑龙江、江苏、天津、新疆、湖南等重点产业区域对接,并通过举办“全国农机科研院所、高校人才及成果展示交流会”、“全国农机科研院所长会”以及前沿技术研讨会等,推动产学研对接交流,促推知识扩散、技术辐射和成果转化。积极推进国际化发展,与美、英、德、意、加、智等国以及CIGR、ASABE、AAAE、盖茨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对接与合作,用好国际科技创新资源,助力我国先进农业及农机技术产品拓展国际市场。
五、组织管理 一是深化联盟治理机制建设,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联盟秉持有限目标有所作为理念,以突破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瓶颈,培育重大产品创制的产业集群主体为目标,着力整合行业的优势科技资源、先进制造能力和产业创新人才,构建产业技术创新链和产学研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成为了推动行业产学研结合的核心及平台,成为了行业战略策源地、技术发源地、产品辐射源,是行业重大技术创新组织实施主体,引领产业技术进步,促推产业转型升级。联盟坚持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的合作理念,骨干企业利用产品研制生产优势,发挥产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大学发挥农业装备理论和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优势;科研院所发挥应用基础及系统集成、专业或区域创新及服务优势,各成员单位在联盟构建形成的产业技术创新链中明确定位。联盟设有理事会、秘书处、专家技术委员会、咨询专家委员会等决策、咨询、执行机构,理事会有15家理事单位,联盟理事长单位、对外责任主体单位、秘书处依托单位三位一体,保障联盟高效、稳定、可持续运行。专家技术委员会由各成员单位推荐的专家及行业专家组成,把握联盟技术创新路线和方向;咨询专家委员会由行业知名专家组成,为联盟发展提供战略咨询。 二是集聚行业优势创新资源,打造协同创新平台。汇聚行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条件平台、人才等资源,围绕创新研发、设计制造、测试验证、转化推广等“四位一体”全链条创新形成了联合共建、开放共享的资源整合模式,整合形成协同创新平台,并实践形成了“两种协同创新模式”:形成了大学理论和模式创新、研究院所应用技术研究、企业产品集成开发的纵向一体化协同创新模式,支撑农业装备应用创新;形成了大学智能信息化技术研究、研究院所系统集成创新、骨干企业整机集成与制造的横向一体化协同创新模式,支撑重大农机装备创制。
三是健全联盟管理制度,推进制度化、规范化发展。根据联盟协议,制定完善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章程、成员单位管理办法(试行)等,践行共建共商、开放共享的契约型的新型创新组织理念;制定了理事会工作制度、专家技术委员会工作制度、咨询专家委员会工作制度、标准工作组制度、秘书处人员管理及工作制度,确保联盟日常规范化运行;制定完善了技术创新项目管理办法、研发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知识产权管理规定、联盟技术创新项目绩效评价办法、联盟知识产权共享协议等,推动技术创新出成果、出成效;制定完善了联盟工作经费管理规定、联盟研发基金管理办法(暂行),有力地支撑联盟可持续发展;推进联盟秘书处专职化工作,联盟发展进入组织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运行的新阶段。 五、联盟发展计划 一是强化创新引领,助力制造强国。“十四五”期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交叉融合、相互渗透的创新态势将重塑科技产业发展格局。“四化”同步推进,保障粮食、食品、生态三大安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产业国际竞争加剧及国际分工调整,对农业装备产业发展及科技进步提出了新需求和新挑战。联盟要谋划未来15年科技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任务,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部署实施重大产业技术创新项目,着力突破一批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以及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结合的重大关键智能农业装备,掌握新一轮产业和科技发展的主动权,推进实现我国进入农业装备制造强国行列,全面保障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是构建农业装备国家创新平台基地。围绕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产学研合作由平台化的“共建+共享”向基地化的“共建+创新服务”转变,以提升我国农业装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依托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推进行业国家级创新平台基地能力提升,进一步集聚整合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条件先进、人才优秀、环节相扣、转化力强、辐射面广、运转高效、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国家创新平台基地,成为推进重大关键及共性技术创新突破的载体。强化创新服务能力,构建适应国情、立足产业、协同高效、支撑发展的新型农业装备产业创新体系,全面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三是不断深化联盟自身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有效组织模式和平台,是推进产业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是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联盟将始终围绕协同创新、支撑产业的核心目标,适时调整运行发展模式及机制,不断深化联盟组织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断深化和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探索完善知识产权共享、成果转化、区域协同对接、技术创新服务等机制,成为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