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报告
2019年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报告 玉米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已超过6亿亩,成为面积最大、总产最多的作物,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截至2018年,全国玉米耕、种、收及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7.33%、88.73%、75.85%、88.31%。2019年,玉米机耕率预计达到97.8%左右,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左右;机播率预计超过90%,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机收率预计超过80%,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综合机械化率预计超过90%,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加快应用、机具持续增加、机械化水平平稳推进,全程机械化成效开始显现。 一、玉米全程机械化发展现状 (一)耕整地综合措施得以应用,耕整地质量不断改善。过去长期单一旋耕整地方式导致的土壤“耕层浅、犁底层厚”以及玉米“不耐旱、不抗涝、不抗倒”等问题得到缓解,对改善土壤质量和作物增产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翻耕、深松、松耙组合等轮耕作业面积逐年扩大。 (二)精量播种面积进一步扩大,播种质量有一定提升。东华北一熟区和黄淮海两熟区玉米精量播种方式已占据主导地位,播种质量有所提升,尤其是免耕精量播种技术发展迅速。 (三)高地隙植保和无人机植保技术发展迅速。高地隙植保机械在大田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无人机植保技术发展迅速,2014年全国无人植保机695架,到2018年全国无人植保机已达2.3万架,作业面积约3亿亩。但植保无人机仍然存在承载不足、续航能力弱等问题。 (四)玉米机收发展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我国玉米机械化收获以果穗收获为主,籽粒直收占比不足10%。部总站联合中国农大和中国农科院作科所进行了玉米籽粒低破碎机械直收技术和北方春玉米全程机械化推进活动,有效推动了粒收技术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一)播种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近10年我国玉米机械播种技术发展迅速,但多数农户的播种出苗率不足85%,播种后“保苗率低、出苗整齐度差”的问题依然突出,距高效优质精量播种需求和“密植、高产、增效”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二)籽粒直收技术亟待破题。调研显示,我国玉米收获时籽粒含水率普遍在30%左右,籽粒收获时平均破碎率在9%左右,达不到5%以下的作业质量要求,究其原因,既有品种问题,亦有机械因素。 (三)干燥机械需要加快发展。随着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的加速推广,玉米大面积集中收获,自然晾晒缺场地、缺劳力,迫切需要干燥机械化的跟进发展。 (四)丘陵山区仍机械化是短板。我国玉米机械化区域差距明显,丘陵山区玉米标准化生产水平低,农艺种植模式多样化,种植行距有宽有窄,存在机械化生产进地难、作业难、效率低、效能低等问题。 三、措施建议 (一)以耕层构建与秸秆还田为重点,推进玉米机械化发展。进一步扩大深松作业的补贴,围绕耕层培育、秸秆还田和免耕播种,加大耕整地、秸秆还田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工作。根据不同生态区气候特点和机械作业要求,划分秸秆碎粉混埋还田、秸秆粉碎旋耕还田、秸秆覆盖免耕还田等不同类型适合区域。 (二)加大籽粒低破碎收获技术推广力度,促进玉米生产方式转型。建议品种和机械两手同时抓,加快脱水快、耐破碎的玉米品种选育,一体化整建制地推进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2019年9月30日,由部总站联合玉米专家组等单位,实施“2019年国家玉米籽粒低破碎机械化收获技术现场测试”活动,揭开了籽粒直收新篇章。 (三)重点推进烘干技术的应用。需要大力发展与玉米籽粒收相配套的低成本、多种热源可选的产地烘干技术与装备。 (四)加强研究和规划,引领西南及南方机械化健康快速发展。开展西南地区机械化生产区划,山间坦地、高原平地、丘陵梯台地及缓坡耕地作为机械化重点推广区域,提出新一代适合山地区域特点的机械改型方案和原型样机,针对不同地域特点集成不同技术模式进行推广。 来源: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部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专家指导组玉米专业组 指导组成员:张东兴、李少昆、江洪银、郑铁志、窦乐智、张宝乾、于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