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报告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也是促进稻农增收、产业振兴、乡村美丽的关键举措。截至2018年,全国水稻耕、种、收及综合机械化率分别为98.00%、50.86%、91.52%、81.91%。2019年,水稻机耕率预计达到98.7%左右,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左右;机械种植率预计达到53.9%左右,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左右;机收率预计达到93%左右,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综合机械化率预计达到83.4%左右,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正稳步推进,新技术新装备不断应用,全程机械化生产对水稻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愈加凸显。 一、水稻全程机械化发展现状 (一)耕整地机械化水平发展最高,耕整地质量逐步提升。秸秆还田高质量整地技术、激光平地技术、水稻秸秆离田综合利用技术得到了推广应用,为水稻种植提供了较好的整地条件。大马力拖拉机应用日趋增多,提高了作业效率,但同时加深了水田犁底层,对水田作业机械通过性产生了影响。 (二)机械化种植技术稳步发展。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在各主产区全面推进,钵苗摆栽、有序抛栽、机直播等技术在适宜地区布点试验并示范推广。插秧机复式作业功能进一步拓展,主动式埋茬平地辊二次平地技术对秸秆浮茬、田面高差具有较好埋覆平整效果,受到广大农户欢迎。 (三)机械化田间管理技术快速发展。高地隙喷杆植保机、植保无人飞机逐渐成为主流技术,但无人飞机载药量、续航能力仍有待突破。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得到一定推广,仍存在肥料结块易堵、秸秆量大影响施肥深度等问题,缺乏缓控释肥的问题还有待突破。 (四)再生稻种植快速发展,配套机械化技术有待突破。目前再生稻种植面积突破800万亩,其省工节本、绿色增效的优势愈加明显,但配套机械化生产技术仍需突破,尤其是插秧机和收割机的不配套,机插技术改进、头季收获对稻桩的碾压等问题急需技术创新。配套机具的缺乏已成为再生稻生产和推广的主要制约瓶颈。 (五)机械化烘干能力大幅提高。在政府大力推动下,机械化烘干技术发展迅速,根据生产规模进行布点建设,机械化烘干能力提升明显。低温循环式烘干机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建设用地批复、能源清洁化改造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到位率及普及率不足。机械化育插秧等成熟技术未能做到标准化、模式化和实用化,在实际推广中容易“走样”。 (二)农机与农艺难融合,栽培方式不规范。农艺部门研究提出套作、间作、密植、稀植等形式多样的种植方式,增加了机械作业难度及适应性,农艺多样性与农机单一性匹配不够完善。 (三)南方双季稻区种植机械化技术创新不足。南方双季稻对种植机械化提出许多独特性需求,有序抛栽、大苗机插、杂交稻单少本移栽、再生稻机械化生产技术急需突破。 (四)丘陵山区机械化发展路径急需明确。丘陵山区是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的短板区域,近年来开展的“宜机化”改造效果明显,但尚未形成系统性的技术模式,农田、农机、农艺融合的机械化发展路径仍需进一步明确。 三、措施建议 (一)加强农机农艺配套技术的标准化、模式化和实用化。建议分区域组织农机农艺骨干力量进行技术集成,形成不同稻作生态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农机农艺配套标准化技术及典型技术模式,各省(市、自治区)在此基础上形成适合当地的细化性实用化技术,以期提高技术到位率和普及率。 (二)组织农机农艺技术力量,加强机艺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地开展水稻育种攻关和栽培模式研究,培育适宜机械化的品种,系统设计水稻栽培模式和种植方式,形成适合南方稻区的高效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实现品种茬口衔接、确保周年均衡高产。 (三)加强南方稻区新型种植机械化技术攻关。针对南方稻区多熟制种植季节茬口紧的特点,急需研发适应杂交稻的单少本精量育插秧机械、适应双季稻区的长秧龄大苗插秧机、钵苗有序抛栽、摆栽机械,实现对低效率、高强度、高成本手插秧、手抛秧的大面积有效替代。 (四)完善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技术规范。基于农田、农机、农艺融合的思路,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技术模式及推进机制研究,进一步完善农田宜机化改造技术规范,明确丘陵山区农机装备技术发展路径,形成农田农机农艺融合下的丘陵山区机械化发展技术模式,为丘陵山区机械化未来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