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报告
油菜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约1亿亩,近年扭转了面积下滑势头,湖南、四川等省出现上升局面。油用花用、饲用、菜用等多种用途于一身,发展潜力大。2019年全国平均单产161.62公斤/亩,总产量约1410万吨,提供了约50%国产食用植物油,对保障我国食用油安全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截至2018年,全国油菜耕、种、收及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82.30%、29.82%、40.25%、53.94%。2019年,油菜机耕率预计达到84.3%左右,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机播率预计达到32.8%左右,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左右;机收率预计达到43.3%左右,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左右;综合机械化率预计超过56%,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左右。油菜全程机械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油菜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已基本确立,一些播栽、收获、田间管理各环节机械化技术装备在冬、春油菜产区均得到广泛应用,支撑了油菜机械化快速发展。 一、油菜全程机械化发展现状 (一)油菜全程机械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全国各地农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规模化种植油菜,包括耕整地、种植、田间管理(施肥、施药)、收获(秸秆还田)、籽粒烘干等环节均已实现机械化。 (二)油菜生产机械化新技术新装备取得突破。油菜精量联合播种、毯状苗移栽、分段/联合收获、无人机施药等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取得了长足进步,支撑了油菜机械化快速发展。 (三)智能化管理与精准作业在油菜机械化生产中已开始应用。油菜变量施肥播种、漏播检测,油菜病虫草害和成熟度监测等技术已初步在油菜生产中得到了应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一)适应机械化作业的油菜品种缺乏。同时具有抗倒伏、抗病、抗裂角三性的油菜品种稀少,目前在我国大部分油菜产区,无论是品种特性、栽培技术还是施肥习惯等方面难以与机械性能相匹配,生产上常用品种植株易倒伏,角果易开裂。 (二)油菜种植分散,规模化经营主体少。我国大部分油菜产区油菜种植规模小、零散,甚至房前屋后、什边田占有较大比例,5亩以下种植规模占90%以上,春油菜区10亩以下规模占90%。规模化的油菜生产经营主体少,没有形成“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的经营模式。 (三)油菜种植效益较低。我国油菜平均单产仅为130公斤/亩左右,近年来没有明显提升,除去种子、化肥等农资投入,一家一户小田块分散种植效益低,影响了农民购机、用机开展油菜机械化生产的积极性。 三、措施建议 (一)发掘油菜多功能利用,提高产业竞争力。发掘油菜的菜用、饲用、肥用价值,实现油菜的“全产业链开发”,加强政府对企业用户的引导作用,积极建立“企业+ 基地+ 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积极建设集“生产+ 加工+ 销售”为一体的专业油菜产业化生产基地,全面发展标准化与规模化油菜种植,推动我国油菜生产机械化水平。 (二)多学科联合,提高农机农艺、农业信息化技术融合。加快选育高产高抗高油品种,提高产量,提高品种对机械化收获的适应性。规范各区域油菜栽培模式及轮作模式种植要求,加强农业传感器技术、精细作业技术与智能装备和物联网等技术综合应用于作物长势监测、系统决策等环节,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工作效率。 (三)加快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不断增加机具供给水平。采取多种形式,组织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农机(农技)推广部门以及农机生产企业进行联合攻关,开展油菜生产关键技术与设备的研究与开发,特别针对油菜播种、移栽机械对黏重土壤的作业环境适应性以及收获机械对撒播油菜的适应性进行优化和改进,突破技术难点,为油菜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提供优质机具。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向直播、移栽、收获、烘干以及秸秆处理等关键生产环节的机械进行倾斜,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购置和使用油菜生产新机具,提高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装备水平。 (四)加快成熟技术的示范推广,建立区域技术模式,提高产业竞争力。加强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建立符合当地生态、社会、经济条件的区域技术模式,形成以规模化为前提、机械化为手段、多元化利用为途径的集成农机与农艺新技术的示范展示区,提高产业竞争力。 来源:农业农村部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专家指导组油菜专业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