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成就综述
非凡十年——2013年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成就综述 中国农机化协会 农业机械化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抓手和基础支撑。2013年以来十年间,党中央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大支持力度,优化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在全国农机化系统干部职工和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2013年以来农业机械化取得突出成就 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突破70%,从快速发展进入了稳定发展轨道,完成了环节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效机械化的转型升级。农业装备研发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缩小,农机工业制造能力与产品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农机流通及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农业机械化的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青壮年劳力短缺对粮食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有效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持续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及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提供了坚强的技术装备及服务体系支撑。十年后的今天,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一种刚性需求,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优良,前景光明。 (一)法规政策体系日益完善,顶层设计不断优化 2013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机械化发展高度重视,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等基础上,农业农村部和各地相继制定的配套法规和规章,基本涵盖农业机械研发、生产、应用、推广、服务等各个领域。 2013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意见》,明确了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201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开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执法检查,强化推动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的法治保障,同年农业农村部发布《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实施办法》。2018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农业机械化工作,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的通知》(农机发(2019)4号),从十个方面对推进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升级做出具体安排。同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加快畜牧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农机发〔2019〕6号),着力推进主要畜种养殖、重点环节、规模养殖场的机械化。2020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商务部共同制定了《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实施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快老旧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进度和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促进农机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各地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出了一系列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举措。植保无人飞机等一批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不断出台,完善了行业的标准体系。 (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持续实施,扶持力度不断增强 2013年以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等部门精心组织,密切配合,促进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继续顺利实施,累计共落实中央财政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1725亿元(截至2020年底),补贴购置农机具2583万台套,受益农户达2006万户。2020年中央财政农机具购置补贴金额达到277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力度不断加大的同时,农机具补贴范围进一步拓宽,补贴标准进一步优化调整。全国补贴机具范围进一步扩大,基本涵盖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全程机械化生产所需的主要机具,为促进粮食生产机械化发展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此外,在围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生猪生产、产业扶贫和农业绿色发展等方面的装备需求,及时调整优化补贴机具种类范围。截至2020年底,各地已将自动饲喂、环境控制、废弃物处理等19个品目的畜禽生产机具纳入补贴范围,促进了畜禽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同时为了推进农机装备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对各省份区域内保有量明显过多、技术相对落后的轮式拖拉机等机具品目或档次,降低其补贴标准;对重点区域内水稻插(抛)秧机、重型免耕播种机、玉米籽粒收获机等粮食生产薄弱环节所需机具,丘陵山区特色农业发展急需机具以及高端、复式、智能农机产品的补贴标准适当提高。 表1 2012年以来农机具购置补贴金额变化
此外,农机新产品补贴开始试点并逐步推广至全国,补贴政策支撑农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功能逐渐增强。2016年,福建省展开市场化改革试点,凡经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质量认可的农机具产品,农民购置后均可申请补贴。2017年,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省份增加至10个,2018年扩展至全国大部分省区市,有力地推动了农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数据来源:《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年鉴》 (三) 农机总量合理增加,装备结构持续优化 2021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78亿千瓦,相较2012年增长5.17%。拖拉机保有量2173.06万台、配套农具4022.93万部,其中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分别为74.31万台、407.93万台。从拖拉机数量上来看,相较于2012年拖拉机总数略有下降,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农业机械化已经进入到稳定发展期,大马力、多功能、高性能的大型拖拉机(55.8kW以上)增长迅速,由2012年的50.8万台上升到2021年的143.66万台,占拖拉机总数的比例由2.23%上升到6.61%。 农业装备结构持续优化,农业机械的产品种类由主要作物的耕种收环节向植保、秸秆处理、烘干等全程延伸,从粮食作物向棉油糖等经济作物,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加工业拓展。在粮食作物生产方面,农业机械总量保持较快增长,2021年稻麦联合收割机、玉米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谷物烘干机保有量分别达162.72万台、61.06万台、96.32万台、14.42万台,相较于2012年分别增长55.64%、162.06%、87.76%、300.56%。在果蔬茶等经济作物生产方面,机械化发展也取得显著成效(表2),其中甜菜、棉花、蔬菜、茶叶作物收获机数量在2012年基础上达到数倍增长。在畜牧水产方面,畜牧养殖、水产养殖机械化率分别达到38.50%、33.50%,机械保有量分别从2012年的661.70万台、348.78万台增长到2021年的811.00万台、479.50万台,分别增加22.56%、37.48%。 表 2 果蔬茶等作物收获机数量变化(万台)
数据来源:《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年鉴》、《2021年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统计公报》 在农产品初加工方面,2021年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达到41.64%,除棉花以外各类主要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数量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数量从2012年的1316.74万台增长至2021年的1571.99万台,增长19.38个百分点。 表 3 农产品初加工作业机械数量变化(万台)
此外,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发展加快,自动驾驶拖拉机、无人插秧机、植保无人飞机等智能农机装备扩大推广应用,补贴购置植保无人飞机1.3万架,支持安装农业用北斗终端近2.3万台套,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数据来源:《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年鉴》、《2021年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统计公报》 (四) 主要作物生产机械化加快推进,综合机械化率不断提升 2013年以来,国内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率稳步提升。2021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2.03%,较2012年提高26.3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2.6个百分点,同比增速有所放缓。主要原因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已经步入稳定发展阶段,机械化生产方式已经由环节化转向全程化,其中机耕率、机播率、机收率分别达到86.42%、60.22%、64.66%。三大主粮作物生产机械化率进一步提高,其中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由2012年的93%提高到2021年的97%,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由2012年的67%提高到2021年的86%,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由2012年的75%提高到90%,分别提高4.6个百分点、27.75个百分点、20.10个百分点。同时薄弱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加快突破,水稻种植机械化率达56.30%,玉米收获机械化率达78.67%。在经济作物方面,油菜、马铃薯、花生、棉花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也突破了50%,分别达到61.92%、50.76%、65.65%、87.25%,实现了从人畜力作业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同时在重点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了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截至2021年示范县总数突破700个,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升级呈现良好态势。 (五) 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2013年以来,我国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农机专业协会、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壮大,订单服务、生产托管、承包服务和跨区作业等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方兴未艾,“全托管”“机农合一”“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等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发展,农机作业服务领域逐步拓展到农业产业各个领域。截至2021年,全国农机服务组织共计19.34万个,相比2012年增加2.63万个,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7.6万个,相比2012年增加4.16万个,年均增速4.46个百分点。与农机化服务组织相比,农机服务农户个体数量呈现下降趋势,2021年农机户共计3947.57万个、4678.58万人,相比2012年分别减少224.77万个、530.34万人。农业作业服务收入快速增加,2021年达到4816.21亿元,相比2012年增加1140.29亿元,年均增速2.15个百分点,快于此前1.73个百分点的增速。 表 4 2012年以来农机服务组织变化情况
(六) 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科研实力不断增强《2021年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以来,在《农业装备产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农业机械装备”专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等政策支持下,智能农机装备专项的实施构建了自主的智能农业机械装备技术及产品体系,丰富了产品种类,优化了产品结构,部分技术及装备已经实现推广应用。农机农艺融合、高效节本、绿色环保、智能安全、集成配套成为农业机械技术创新、研发制造、推广应用的基调。专项规划的实施构建了自主的农业智能化装备技术体系,引领产业供给侧和需求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一批应用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突破:大功率农用柴油机、动力负载换挡传动系、总线控制等核心技术支撑300马力级拖拉机产业化开发;基于液压无级变速传动系(CVT)等技术,成功研制出400马力拖拉机样机;对无人电动拖拉机、智能农业机械定制芯片、氢燃料电动拖拉机等前沿技术进行了有益探索;耕种管收田间智能作业装备集成信息获取、传感控制、定位导航等技术,已经进入实用阶段;大型高地隙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研发成功并投入使用,农用无人植保飞机迅速推广应用;突破了采棉机自动对行、在线测产、工况监控等关键技术与智能控制系统,采棉头等关键部件实现自主化研发并逐步实现产业化应用,推进了国产采棉机产业化发展;开发的畜禽舍温湿度及气体等环境参数,鸡猪体表温度、采食、活动、发情等传感监测技术及装备和生理生态、环境、生长信息检测的精细饲喂装置及系统,提升了畜禽养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 截至2021年,全国共拥有30多家国家及省部级农业机械科研机构,40多所高校开设农机相关专业,建设了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全程机械化科学试验基地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成立了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农机研发规模居世界前列,论文发表量世界第一,专利申请量世界第二。 (七) 制造和流通业快速发展,产品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农业机械化发展与农机工业发展和农机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密不可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机工业从小到大,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机工业体系、农机市场体系和农业装备科研开发推广体系,具备了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2012年我国农机工业总产值达3382亿元,跃升为全球农机制造第一大国。2013年以来,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依赖中国农机市场和农机工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形成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共存,整机与零部件制造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大、中、小型企业并进的产业格局。截至2021年,我国农机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全国农机装备产业企业总数超过8000家,规模以上企业超过1700家,能够生产14大类50个小类4000多种农机产品,满足国内90%的市场需求,国际贸易总量占全球的20%。我国农机产品满足国内需求的供给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农机产品的质量、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农机流通业态日益丰富,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由中国农机流通协会、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展览面积已连续数年突破20万平方米,稳居亚洲第一大农机专业展会,成为世界知名的农机装备展会。 二、关于十年成就的思考 (一)党的领导是农机化事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正是党主导的不断改革和创新为农机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动能,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建国初期的农具推广运动,到《农机化促进法》的出台,再到最近十年来农机化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反复印证了这一点。每一次党的正确决策都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社会经济的大发展,为农机化事业提供了根本保障。 (二)农机农艺深度融合,为农机化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的农业机械化经过高速发展阶段以后,已经进入了一个理性的、平衡的发展期,更加注重效益和发展的质量,追求供给和需求匹配更加合理。在这个阶段,重视和解决农机与农艺的融合问题,可以更为有效地化解小生产规模和机械化大生产的矛盾,为农机化技术的开辟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推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大力扶持新型经营主体是正确的战略决策 经过多年发展,国家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发展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策扶持体系,专业大户、新型农事服务组织、龙头企业不断涌现,高知青年的进入为农机化的发展注入了丰富的活力,目前已成为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和组织形式集成的主体力量,发挥着主力军作用,有望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确保事业健康稳定可持续。 (四)社会力量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 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行业内各方面的社会力量得以充分调动,各司其职,相互促进,共同围绕党的核心目标推动发展。行业内的社团组织,作为政府与企业、用户等群体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能够深刻而敏锐地察觉到所处行业的生存状态,在促进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方面有一定优势。过去的十年间,在深入推进农机装备产业和农业机械化管理领域“放管服”改革的大背景下,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中国农机流通协会等行业组织密切协作,发挥各自优势,努力为农机生产销售企业和农机使用者提供全方位服务,根据市场需求举办各类农机展会、论坛以及研讨会、演示会、观摩会等活动,编制发布相关团体标准(规范),建立行规行约,助力脱贫攻坚,组织行业力量参与抗灾救灾,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为促进行业自律和资源优化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初步研判 (一)农机化发展有望更为均衡化 目前,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经达到72.03%,标志着我国农机化进入了平稳发展阶段,在增速有所调整的同时,部分短板领域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从而实现整体更为均衡的发展。具体来看,当前农业机械化在区域、品种、环节上存在一定的发展不平衡现象。一是北方平原与南方尤其是西南丘陵山区的不平衡,典型丘陵山区县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低于50%;二是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不平衡,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较高,但经济作物以及畜牧业、渔业、设施农业等机械化水平较低;三是生产环节与加工环节的不平衡,初加工机械化率低于耕种收机械化率30个百分点。最近几年,各地在解决上述难题方面已经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尝试,初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辅以更为精准和高效的政策扶持,这些暂时的薄弱环节有望迎来良好发展机遇,取得更大进展。 (二)装备研发有望更多实现自主化 近年来,在市场需求带动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下,国产农机具在技术升级、制造技术、质量控制、工业设计等方面取得不俗成绩,初步改变了进口农机长期垄断高端市场的局面,多数机型及部分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制造取得一定进展,出现了若干新兴的龙头企业。当前,两个关系行业长远发展的研发方向分别是:一是农用柴油发动机高压共轨喷射技术、动力换挡和无级变速技术、农机装备液压系统技术等核心技术;二是将农业机械与人工智能、北斗卫星导航、电力等清洁能源动力系统等方向相集成。当前,已有部分企业与科研单位联手尝试突破技术难题,自主集成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有望在未来一段时间取得更多自主研发成果。 (三)农机服务主体有望更加职业化 农机化发展涉及农机、农艺、农地、农人四要素的有机协调发展问题。当前,农机与农艺融合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小的生产规模和机械化大生产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需要进一步解决的矛盾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融合;二是在解决装备问题的基础上,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农机操作队伍。伴随未来高端智能农机的研发应用与作业服务的展开,对熟练掌握农机操作技能的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从2013年以来趋势上看,开展机械化服务的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民合作社都呈现上升趋势,而农机专业户的数量呈现下降趋势,意味着服务主体有望更加职业化。 |
|